医疗动态

携手共筑健康防线,共克淋巴瘤挑战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而“袁氏疗法”正是在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中,创新发展而来。

“世界淋巴瘤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淋巴瘤联盟共同确定的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淋巴瘤的认识和了解,2024年9月15日,是第21个“世界淋巴瘤日”。每年的世界淋巴瘤日,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这一隐蔽而复杂的疾病的重要时刻。


淋巴瘤,作为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其多样的症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快速的增长趋势,成为了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的脚步共同深入了解淋巴瘤,探讨其防治之道,为构建更加健康的未来贡献力量。


认识淋巴瘤:揭开“伪装大师”的面纱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而且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1,2。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但往往伴随着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性表现,使得其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淋巴瘤被誉为“伪装大师”,其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淋巴瘤,需要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淋巴瘤分类的新标准,还为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探寻病因:解开淋巴瘤的“幕后推手”


目前,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淋巴瘤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染因素如EB病毒、HIV等,免疫功能的失调,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都可能成为淋巴瘤发病的“幕后推手”。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淋巴瘤。


治疗进展:精准医疗引领新希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淋巴瘤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希望,从传统的化疗、放疗到现代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前沿的CAR-T细胞治疗等,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和精准。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靶向治疗的耐药性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免疫治疗近年来在淋巴瘤治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能够实现对淋巴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无化疗方案、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等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随着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深入,淋巴瘤也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


淋巴瘤的治疗进展迅速,新药研发、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精准医学的推进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然而,淋巴瘤的异质性较强,不同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未来仍需继续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不断优化,淋巴瘤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


患者关怀:生活护理与心理支持并重


淋巴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定期随访等,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也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


社会共责:携手抗淋,共创未来


淋巴瘤的防治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加大对淋巴瘤防治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医疗机构应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淋巴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淋巴瘤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应从自身做起,关注健康、预防疾病。


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目标,也是我们医生的目标。当前我们需要各方团结协作,形成医患、医药、医政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我们要不断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共同努力奋斗,确保中国淋巴瘤患者的诊治水平能够与国际水平看齐,实现长期生存。


上一篇:利妥昔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希望之光 下一篇:ESMO会议的中国智慧:挑战与创新的交汇点

相关阅读(2)

  • ESMO会议的中国智慧:挑战与创新的交汇点

    2024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9月13日至9月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隆重召开。这一盛会汇聚了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研究者,旨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前沿的诊疗策略,并提供

  • Golcadomide联合R-CHOP作为侵袭性B细胞淋巴

    约40%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一线化学免疫治疗后出现难治或复发,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的患者风险更高。Golcadomide(GOLCA)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Firs

  • 白鸥教授:中国学者应对淋巴瘤临床挑战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各种新药、新方案的问世,淋巴瘤的疗效也逐渐得到改善。01FL关键临床研究与中国数据滤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